科学智能 智绘未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来之后”AI4S第三届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主讲人: 时间:2024年11月29日 地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会议中心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科学智能学院
科学智能 智绘未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来之后”AI4S第三届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北京大学召开自主设置“科学智能”交叉学科专家论证会
AI for Science新篇章:全球科学智能发展联盟倡议发起
科学智能(AI4S)首批项目启动,创新引领——智能塑造未来
北大深研院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学科建制化发展路径研讨会顺利召开
科学智能,智绘未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来之后AI4S第二届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尊敬的各位参会嘉宾及相关单位:原定于2024年10月25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首届AI for Science博士生学术论坛”因故延期至2024年11月1日举办,征稿截止时间也顺延至10月20日,具体安排如下:日 期活动安排10月20日征稿截止10月25日确定入选报告并通知报告人11月1日上午:参会签到下午:大会报告、分论坛、海报交流对于此次延期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再次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论坛组织委员会2024年10月11
“粤港澳”大湾区首届AI for Science博士生论坛将于2024年10月25日在深圳举行
深圳研究生院为落实“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发展理念,加速推动AI for Science (AI4S)重置科研新范式,激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准、拓展学术研究领域,提升北京大学交叉研究体系化能力,促进高层次交叉复合型学术人才培养效能提升,设立“深研(Deep Research)”双导师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以期组建一支能交叉、可融合的跨学科导师队伍,助力完善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研(De...
当下,科技革命无比波澜壮阔;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就在眼前。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Al4S)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突破人类认知之局限;AI4S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推动着人类探索新的前沿。国家战略-产业变革学科交叉一交叉学科,让AI4S成为智慧动能的声音从未停止:放眼百年,如何加速科技之演进,AI4S给出了答案。如何实现从科学研究第五范式到交叉学科形成,AI4S需要破题:
近日,我院莫凡洋团队与东方理工大学张东晓团队合作,通过结合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首次明确揭示了薄层色谱(TLC)与柱色谱(CC)之间的量化关系。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知识发现技术、建立了可解释的公式,将专家经验(Chemist’s experience)转化为“人工智能经验”(AI experience),为色谱分离实验条件的确定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01.20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双双花落AI领域——前者突出“Science如何应用并改变AI”,后者强调“AI如何改变科学和人们的认知”,将AI for Science(AI4S)的研究热度推上新高潮,其在成为学界前沿趋势的同时正在推动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信息工程学院田永鸿、陈杰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AI for Science的发展,前期工作曾入围2022年度戈登贝尔特别奖,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团队在世界舞台上角逐这一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团队于众多世界级顶尖强队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展现出中国人工智能在计算集群和科研创新领域的全球顶尖水平。除此之外,团队先后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首届“祖冲之奖——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奖年度重大成果奖”以及国家数据局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等荣誉。1月17日,团队联合广州国家实验室周鹏研究员的AI4S研究新进展在《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发表,再次展现AI助力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潜力。
2025.01.18电子圆二色光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作为一种关键的光谱技术,具有用量少、易测定等优点,在不对称催化、功能材料和药物发现等领域有重要且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探索手性分子空间绝对构型的有力工具。然而,圆二色光谱的理论计算往往复杂且耗时,成为化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的时间瓶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用机器学习自动化预测分子光谱的技术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在分子光谱预测研究中,基于连续序列预测的自回归模型在一些任务中展现了出色的性能与发展潜力。然而圆二色谱特征信息稀疏,直接采用连续序列建模会学到很多无关噪声,造成模型过拟合,不具有泛化能力。
2025.01.04杨玉超,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类脑智能芯片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忆阻器、类脑计算、存算一体芯片等研究,累计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DM等期刊和会议论文130余篇。累计被引8400余次,H因子为41,2篇入选TOP 0.1% ESI热点论文,11篇入选TOP 1% ESI高被引论文,5...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席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科学智能学院名誉院长,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美国数学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英国物理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郑家新,现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副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深圳屹艮科技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AI驱动的跨尺度模拟与材料设计、新能源电池材料模拟与设计。至今在Natur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Nat. Sci. Rev.、 Chem、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Nano Lett./J. Phys. Chem. Lett./ACS Energy Lett.、 PRX Energy/Phy. Rev. Mater.、Adv. Mater./Adv. Energy...
田永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智能学院执行院长,鹏城实验室智能计算部副主任兼云脑研究所所长,2018 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年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延续资助计划获得者。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基金杰青/重点/重大仪器项目等国家、省部级与企业合作项目40 余项,累计在Nature/Science子刊、IEEETrans等...